爆料QQ:165687462 E-Mail:nihao@foxmail.com 全国热线:40066-40084 首页 |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 网站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科技 > 科技要自立自强 ,比造芯片更重要的是什么?
科技要自立自强 ,比造芯片更重要的是什么?
2022/11/11 11:20:12 编辑:hardy 来源:科技网

    ◎作者 |逍道一

    

    备受瞩目的大会成功闭幕,中国进入了新的周期。

    

    大会报告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近年来高层多次重申。不过这次大会报告有一个新表述,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强调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意味深长。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现代化,乍看上去都与传统文化有点难以相联系。

    

    但实际上,玄机恰恰在于此。

    

   

    

    前两天,第十届腾讯科学WE大会以“科技树”为主题,将人类百年科技发展比作一棵“根系过去,枝连未来”的大树。

    

    这不止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腾讯是真的要种一棵“树”。

    

    腾讯正在深圳前海新总部筹建一座开放的永久性科技馆,将联合顶尖科研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联技术,打造一棵数实融合的人类百年“科技树”,作为展馆的核心展项。

    

    这棵“树”将以基础学科为根脉,以学科的发展演变为枝干,系统性呈现百年科学的发展脉络和突破性科学成果,让公众了解科技发展全景 ,甚至轻松追溯某个感兴趣学科领域的诞生和发展路径。

    

    此举首次将人类庞大宏伟的科学体系以可视化、可互动的树状体系呈现。

    

2.jpg

    

    丹尼·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象征与载体。他第一次将知识赋予“树状结构”,成为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相对于狄德罗《百科全书》中“科技树”,腾讯的“科技树”会随着科技发展时刻生长。

    

    这也对应着WE大会这十年,始终聚焦全球科学最具代表性的前沿突破。

    

    霍金在这里描绘人类迈向外太空的未来征程,彭罗斯讲宇宙循环迭代,卡梅纳展示如何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身体障碍患者重新站立,潘建伟揭秘量子纠缠......

    

    80 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先后登上这个舞台,向公众展现宇宙探索、脑机接口、量子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多个领域的最新突破。

    

    这些前沿成果,都将成为这棵“科技树”上的硕果繁花。

    

    但决定“科技树”长势的其实是地下部分。根系有多庞大,能吸收多少养料,才是关键。

    

3.jpg

    

    图源:tampa-tree

    

    如果把各国科技发展都喻作一棵“科技树”。除去现代科技人类共享的部分,各国“科技树”的根系,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基因。

    

    不是每种文化基因都适合“科技树”的生长,否则无法解释曾经完成了金字塔这样奇迹的古埃及为何就此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回首古代中国科技,很多都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烙印。

    

    比上述应用科学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内核深处那种仰望星空的精神。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公认的哈雷彗星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大量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

    

    东汉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

    

    4.jpg

    

    同样在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古代数学体系。

    

    南朝时期,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4 (1).jpg

    

    近几年,中国在星辰大海的开拓,更是对中国科学传统的有力回答。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升空,“天宫”有可能成为未来若干年人类唯一的一个空间站。

    

    伴随“祝融”在火星沉寂大陆上留下的第一道轨迹,中国在火星探测方面不断缩小与先行者美国的距离。

    

    在人类下一代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领域,凭借后发优势,中国在AI、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方面,追上发达国家,甚至在5G等技术中实现领先。

    

    当众人一门心思盯着芯片、光刻机、高性能机床……的时候,高层考虑得则更长远。

    

    去年一次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没错,传统文化和当下环境对科学一以贯之的重视,才是“科技树”的土壤。这也是“科技树”的原初之道。

    

    眼下的科技竞争日益纷繁复杂,如何破解、突围、取胜?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流传下科学的探索精神,更存留下中国人千锤百炼的智慧之光。

    

    

    《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实《道德经》提供的方法论,已经点明突围眼下科技竞争的策略——基础科学研究开枝散叶,进而形成一种“科技生态”,才是可持续获胜之道。

    

    回顾下近几年大国科技博弈的脚本,一般都是美国先出招,中国迅速拆招,然后美国继续下手,以大家最关心的芯片领域为例:

    

    刚开始发现芯片被卡脖子,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就崛起了华为海思,随后发现还需要代工领域的突破;

    

    当中芯国际攻坚芯片代工领域时,发现还需要设备环节突破;

    

    当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在设备环节逆袭后,才发现设备核心零部件也要看人脸色;

    

    最后当零部件有所进展时,发现芯片材料还是被卡脖子。

    

    原因在于,今时不同往日,现代人类的“科技树”越来越成为一个网络结构。

    

6.jpg

    

    图源:Sumitomo Corporation

    

    每一点的突破,都来自网络中其它节点的支撑与贡献。也许可以获得一两个关键的科学家,但这些科学家在脱离了他工作的那个网络之后,能发挥的作用就降低许多。

    

    一言以蔽之,现在不是一个牛顿、爱因斯坦就能大大提高一个产业的时代了。

    

    这也是当下和未来“科技树”应该成为的模样——看得见的地方,它是一棵树;看不到的地方,它是森林生态的一部分。

    

    2011年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在《大停滞》中所说,人们已经摘完“所有低垂的果实”,这可能也包括在科技领域。只有把“科技树”放在一个更大范围的“科学生态”当中,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新的起飞和突破,采摘到高处的果实。

    

    WE大会用十年时间,把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大脑邀请到中国,与中国观众交流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现在,腾讯更准备用“科技树”来梳理过去百年人类的科技成果。

    

    但腾讯悉心培育的并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个有安排的“科学小森林生态”。

    

    从招聘科学家从事量子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研究,到提供高质量科普的“青少年科学小会”和“医学ME大会”等活动,再到支持青年科学家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腾讯引导更多人关注科学,重奖基础科学突破,在一步步推进中,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科学小森林生态”。

    

    正如WE大会“WE”的本意,Way to Evolve,进化。腾讯的“科技树”开枝散叶,蔓延成一片小森林,才拥有了进化的可能。

    

    

    

    从“科技树”到“森林生态”的进化,依旧没有结束。

    

    树,根植于泥土,伸向苍穹。其实,它代表了一种天地之间的连接与弥合。人与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古人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无论树,还是人,无非都是在寻找天地之间的位置与关系。人如此,树如此,腾讯这样的中国科技公司亦然。

    

    腾讯近年来提倡的“科技向善”“助力实体经济”“可持续社会价值”,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整个中国社会之中,正在将自身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8.jpg

    

    企业营造的“科学小生态”,同样要融入到国家的“科学大生态”当中。

    

    以科技之力,生“科技之树”,生“科技之林”,再以政府投入、民间参与、舆论重视、国民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打造一个国家的“科技森林”生态,才能超越眼下的科技竞争,长远地造福社会。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最高层表示: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改善科技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可谓字字珠玑。

    

    如果说国家的科研体系,是针对性与系统性。腾讯等企业的科研和科普行动,则是配合国家科技生态,激发大众兴趣、扩大人才后备军,让“科学的根系”尽可能深入更多社会的角落。

    

    树木,树人,树文化,是腾讯十年如一日投入科学的内驱力。用马化腾在首届WE大会上的原话说,“我们谈的是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

    

    WE大会并不解决眼下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无用之学”;预计投入上百亿元的科学家资助奖项,也很难说在投入的领域里就能很快见到成果。

    

    不过,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曾尖锐指出,科学研究的突破本质是无法被计划的,它们来源于无目标的研究,来自意外的收获。

    

    科学创新的“不可被计划”性,意味着要取得重大的原创性进步,必须要厚植全社会的科学氛围、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才能有更多机会在“无用”之中发现“大用”。

    

    正因为这样,从长期来看,中国真正要面对的短板不是芯片,也不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光刻机,而是从理论到实操的整个链条。

    

    科学家当然很重要,但吸引更多人成为科学家的根本源头,是激发本应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探索精神,以及营造弥漫于全社会崇尚科学的文化。这是整个科学生态的根基。

    

    每年的WE大会,都是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在这样的碰撞中,科技作为文化,蔓延到远方。在如此延宕中,科学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不要小看了这种力量,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马化腾年少时也痴迷天文。他曾在学校第一个观察到哈雷彗星,并写下观测报告投寄北京,获得三等奖,以及40元奖金。

    

    那是马化腾赚的第一笔钱。他从初中至今,只订过一本杂志,就是《天文爱好者》。

    

    南海之滨的深圳,夜晚繁星如织,长大后的马化腾说:“互联网是不是很像一个不确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

    

    时代的际遇,马化腾没能成为天文学家。可是童年的召唤,久久回荡,很难说这不是腾讯在科学领域持续发力的先声。

   

9.jpg

    

    

    十年来,腾讯栽下的科技树,正向科技森林不断进化,并融入到更大的科技森林之中。

    

    缱绻星空下,一棵科技树,深耕于人类千百年璀璨的文明,破土而出向着苍穹,挺拔屹立。

    

    可以预见的未来,这棵树还将继续开枝散叶,洒下更广阔的绿荫,育成繁茂丛生的森林;也会向着天空的更高处勇敢生长,不坠青云之志。

    

E-Mail:nihao@foxmail.com 爆料QQ:165687462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9 亿时代 www.etime.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66211号